浓密机故障处理指南:堵料、耙架卡死、浓缩效率低的解决方法
发布时间:2025-11-17 09:29:56 信息来源: 阅读次数: 10 次
在固液分离过程中,浓密机具有煤浆特性(粒度、粘度、浓度)、由于设备状态(零件损坏、基本参数)和操作维护的影响,容易出现堵料、耙架卡死、浓缩效率低等故障。如果故障没有及时处理,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、生产中断,甚至安全隐患。针对以下三种核心故障,详细讲解确诊逻辑解决方案,强调“先查因后处理,安全优先”的原则。
一、堵料故障:进料口、底流口、溢流口堵料有针对性的处理。
堵料是密封机最常见的问题,多发生在物料流通的关键部位。首先要明确堵料的位置,然后根据煤浆的特点调查原因,避免盲目清洗造成的设备损坏。
(一)进料口堵料:煤浆流通“第一道卡壳”
故障性能:进料流量急剧下降或断流,浓缩机内液位下降,控制箱显示进料泵压力上升(超正常范围 10%-15%)。
常见原因:
将大块异物(如矿石、金属块、纤维杂质)混入煤浆中,卡在进料管或分布器中;
煤浆粒度变化较大(如突然混入大量粗粒),或浓度过高(超设计值) 20% 上述),导致流通性下降,沉积在进料口;
进料管内壁积垢(长期处理高粘度煤浆,矿泥粘附管壁形成壳体),缩小流通截面。
处理步骤:
安全关机:先关掉进料泵,关掉电源,挂上“维修”警示牌,防止物料在清理过程中突然涌出;
定位堵塞点:堵塞位置由进料管观察孔(或拆卸检查法兰)确定。如果是异物堵塞,用长杆(如钢管)轻轻戳出(防止过度用力损坏管壁),或者用高压水枪(压力 0.4-0.6MPa)反向清洗进料管;
处理积垢 / 高浓度煤浆:如果管壁积垢,用钢刷(或专用管刷)清洁内壁,必要时使用弱酸性清洗剂(例如 5%-8% 浸泡后清洗柠檬酸溶液(需要确定管道的耐腐蚀性);如果矿浆浓度过高,在进料前调整稀释工艺(如增加稀释水量),待矿浆浓度降至设计范围(一般) 重启进料后25%-40%;
预防措施:在进料管前安装格栅(孔径低于进料管内径) 三分之一),阻止大块异物;每天检查进料矿浆浓度,发现起伏及时调整。
(二)底流口堵料:浓缩后物料“排出遇阻”
故障性能:底流泵出口无物料或流量极小,机底液位上升,耙架负荷电流缓慢上升(有卡住的危险)。
常见原因:
底流浓度过高(超设计值) 30%上述),矿泥呈“膏状”,流动性差,在底流口或闸阀处结块;
底流闸阀故障(如闸阀卡涩、球阀突面损坏),不能完全打开;
底流泵入口滤网堵塞(长期使用未清理,矿泥或杂质沉积)。
处理步骤:
排泄压力:关闭底流泵,打开底流口排污阀(若有),释放管道中的压力,防止清洗时物料带压喷射;
清理堵塞材料:如果是闸阀处结块,先手动旋转阀门手轮(或启动电动阀门缓慢开关),用闸阀启闭力粉碎小块积垢;如果结块比较硬,拆下阀门法兰,用刮刀(或锤子轻敲)清洗。严禁用大锤重击闸阀;如果滤网堵塞,拆下滤网,用高压水枪冲洗复位;
调节底流浓度:重启后,在底流泵回流管(或稀释水阀)中加入适量的水,将底流浓度降低到设计范围(一般) 45%-60%),保证流动性;如果长期底流浓度较高,检查耙架刮泥效果(如耙齿损坏是否造成刮泥不彻底),必要时调整混凝剂用量(增强浓缩效果,防止底流过浓)。;
预防措施:每天停机后关闭底流闸阀前,用清水冲洗底流管道。 5-10 分钟,避免矿泥残留结块;每周检查底流闸阀的启闭状态,发现卡涩及时润化(例如闸阀丝杆加润滑脂)。
(三)溢流口堵料:上清液“溢流不畅”
故障性能:溢流口排液量减少,机内液位增加(超设计液位) 10%上述),部分上清液从设备顶部溢出(污染周围环境)。
常见原因:
沉积在溢流堰板(或溢流槽)内的浮渣(煤浆表面的轻质杂质,未反应的混凝剂残渣),堵塞溢流通道;
溢流口滤网(若有)长时间未清理,杂质沉积导致流通受阻;
密集机内液位控制失灵(如水位传感器故障),导致进料量大于溢流量,液位持续上升。
处理步骤:
液位控制:首先减少进料量(或暂停进料),打开溢流口进气阀(若有),缓慢释放部分上清液,防止液位持续上升;
清理浮渣 / 滤网:待液位降至安全范围(低于溢流堰板 5-10cm),用刮刀手动清除溢流堰板上的浮渣(收集后集中处理,防止返回设备);如果滤网堵塞,拆卸滤网清洗后复位;
检查液位控制:如果水位传感器出现故障,校正传感器(如调整探头位置、清理表面污垢),或者切换到手动操作模式,确保进料量与溢流量相匹配;
预防措施:每周清洗一次溢流堰板和滤网;在进料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消泡剂(如果煤浆容易产生浮渣),减少浮渣的产生。
二、耙架卡死:核心传动部件“停转困境”
耙架卡死是一个严重的故障。如果处理不及时,可能会导致耙架变形、永磁电机烧毁或轴承损坏。需要优先切断动力源,然后逐步调查原因,防止强制启动加重损坏。
故障性能:耙架突然停止运转,控制箱显示驱动电机电流急剧上升(超额定值 1.5 超过一倍),触发过载保护关机;部分设备发出“刺耳摩擦声”(耙架与槽体或底流口碰撞)。
常见原因:
底部积泥太厚:底流长期不排放(或底流排放不足),浓密机底部矿泥沉积高度超过耙架最低位置(如果超过耙齿。 1/2 高度),耙架旋转时被“支撑”;
耙架变形或部件脱落:长期受力不均(如进料松动导致一侧积泥较多),耙臂弯曲,耙齿断裂,或连接件(如螺栓)松动脱落,卡在槽体或底流口;
轴损坏或卡住:轴承长期润化不足,煤浆腐蚀,造成内滚珠损坏,外侧变形,不能推动耙架旋转;
异物卡滞:大块异物(如金属块、废弃工具)掉入浓密机中,卡在耙架与槽体之间,防止耙架旋转。
处理步骤:
紧急停机:立即切断永磁电机电源,关闭进料泵和底流泵,防止电机过载烧毁或耙架进一步变形;
调查原因(按“易到难”顺序):
①检查底流:打开底流口。如果底流排出量很少或者是“干土”,说明积泥太厚,需要启动底流泵(或者使用高压水枪)强制排淤,待底部积泥高度降至耙架下方。 10-15cm(通过液位计或观察孔确定),尽量手动旋转耙架(如果可以旋转,说明积泥是主要原因);
②检查耙架部件:如果排淤后仍不能旋转,拆下浓密机顶部的检查盖,检查耙架是否变形、耙齿脱落或异物卡住。如果是异物,用长杆(或吊具)仔细取出;如果耙架变形,停机后需要用千斤顶(配合垫木)轻度校准(变形量超过 5mm 需要随时更换部件);
③检查轴承:如果耙架没有明显异常,拆下轴承座端盖,检查轴承是否磨损或卡住。如果轴承损坏,更换同类型的轴承(如滚动轴承径向间隙,需要确保安装间隙符合要求) 0.02-0.05mm);
重新启动检测:故障处理后,先手动旋转耙架(确定无卡顿),然后空载启动永磁电机(运行) 5-10观察电流是否正常),最后慢慢恢复进料,逐渐增加到正常负荷;
预防措施:每天监测耙架负荷电流,发现异常上升(超正常范围 10%)及时检查;定期检查耙架部件和轴承状态,防止部件损坏而卡住。
三、浓缩效率低:固液分离 “效果不达标”
浓缩效率低表现为 “底流浓度不足” 或 “溢流带渣多”,直接影响后续工艺(如过滤、脱水)效率,需从 “药剂、设备、工艺” 三方面排查,避免仅关注单一因素导致处理不彻底。
(一)故障表现
底流浓度低:底流物料呈 “稀糊状”,浓度低于设计值 15%-20%(如设计 50%,实际仅 30%-35%),后续脱水设备处理量下降;
溢流带渣多:溢流液浑浊,悬浮物含量超设计值(如超 50mg/L),导致水资源浪费或后续水处理负荷增加。
(二)常见原因
絮凝剂适配性差或用量不当:
絮凝剂选型错误(如处理细颗粒矿浆用了低分子量絮凝剂,无法有效团聚颗粒);
絮凝剂用量不足(颗粒团聚不充分,部分细颗粒随溢流流失),或用量过多(形成的絮团松散,易破碎导致底流浓度低);
絮凝剂溶解不充分(有未溶解颗粒,影响作用效果,且易堵塞设备)。
设备运行参数异常:
耙架转速不当(转速过快,打碎已形成的絮团;转速过慢,刮泥不及时,底流在设备内停留时间过长,部分水分回流);
进料量波动大(超设备处理能力 10% 以上),导致矿浆在设备内停留时间不足(通常需 1-2 小时),浓缩不充分;
浓密机内液位异常(过高,缩短颗粒沉降距离;过低,矿浆混合剧烈,影响沉降)。
设备结构或状态问题:
耙架刮板磨损(间隙超 15mm),刮泥不彻底,底流在底部堆积后重新分层,水分回流;
进料分布器故障(如堵塞、偏流),矿浆在设备内分布不均,部分区域颗粒沉降时间不足;
溢流堰板不水平(偏差超 5mm),导致部分区域液位过高,带渣溢出。
(三)解决步骤
优化絮凝剂工艺(核心解决方向):
选型验证:取少量矿浆做小试(如在烧杯中加入不同类型絮凝剂,观察絮团大小、沉降速度),选择能形成致密絮团、沉降快的型号(如处理细颗粒矿浆选高分子量阴离子絮凝剂);
调整用量:按小试结果逐步调整絮凝剂投加量(如从 2g/t 矿浆开始,每次增减 0.5g/t),直至底流浓度达标、溢流清澈;同时确保絮凝剂溶解充分(溶解浓度 0.1%-0.3%,搅拌时间 15-20 分钟,无未溶解颗粒);
校准设备运行参数:
调整耙速:根据矿浆特性,将转速控制在 0.5-1.5r/min(细颗粒矿浆选低速,粗颗粒选高速),通过观察底流状态(如浓度、流动性)微调;
稳定进料:与前端工艺协调,控制进料量波动在设计值 ±5% 以内,若进料超量,启动溢流回流(部分上清液回流至进料端稀释);
校准液位:将液位调整至设计范围(通常为设备高度的 60%-80%),通过液位传感器与进料泵联动控制,避免大幅波动;
修复设备结构问题:
更换磨损刮板:若刮板间隙超 15mm,更换同规格刮板,确保与槽底间隙≤10mm;
检修分布器 / 堰板:清理分布器堵塞物,调整安装位置确保矿浆均匀分布;用水平仪校准溢流堰板,偏差超 5mm 时通过垫片调整;
验证效果:重启设备后,持续监测底流浓度(每 30 分钟取样检测)与溢流悬浮物含量,稳定 2-3 小时达标后,固定参数,避免频繁调整。
(四)预防措施
每日检测絮凝剂溶解状态与投加量,记录效果;
每周校准耙架转速、液位传感器与溢流堰板水平度;
每月检查刮板磨损与分布器状态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
四、故障处理通用注意事项
安全操作贯穿全程:
所有故障处理前必须切断相关设备电源,关闭进出料阀门,避免物料、药液泄漏或设备误启动;
进入浓密机内部清理(如耙架、进料分布器)时,需先通风换气(检测有毒气体浓度≤国家标准),佩戴安全帽、安全带,并有专人监护,严禁单人作业;
使用高压水枪、清洗剂时,需佩戴护目镜、橡胶手套,避免化学品接触皮肤或飞溅伤人。
记录与追溯:
每次故障处理后,详细记录 “故障时间、表现、原因、处理步骤、所用工具 / 药剂、恢复时间”,便于分析故障规律(如每月堵料 3 次以上,需优化进料预处理);
建立故障台账,定期统计(如每月)高频故障类型,针对性制定预防方案(如底流口堵料频繁,增加底流管道冲洗频次)。
“预防优于处理”:
将故障处理与日常维护结合(如按前文《浓密机日常维护技巧》做好巡检、清洁、润滑),减少故障发生概率;
针对不同故障类型,制定应急处理预案(如耙架卡死应急步骤、堵料清理流程),确保故障发生时快速响应,缩短停机时间。
通过以上针对性故障处理方法,可有效解决浓密机堵料、耙架卡死、浓缩效率低等核心问题,同时结合规范的安全操作与预防维护,能显著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,保障固液分离工艺连续、高效运行。
